湖北方志馆

恩施州情第四期——地域文化

原始文化。“建始直立人”遗址位于恩施州建始县高坪镇的龙骨洞,是我国发现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之一。经考古鉴定,“建始直立人”生活在距今195—215万年之间的旧石器时代,早于元谋人、蓝田人、北京人,是我国也是亚洲大陆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人类。“建始直立人”的发现,将人类在亚洲生存的历史至少向前推进了100多万年,对国际上人类祖先最早起源于非洲的学说提出了重大挑战。2006年5月,“建始直立人”遗址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土司文化。土司制度是历史上中央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归属中央、权力自治的一种政治管理体制。古恩施土司制度,兴起于元代,盛行于明代,废止于清代雍正年间,前后450余年,管辖地区包括恩施州清江以南地区及现属宜昌的长阳、五峰的部分地区。恩施州土司文化遗产丰富,有大量的遗迹、遗物,唐崖土司遗址、容美土司遗址保存较完整。位于咸丰县的唐崖土司城遗址是西南地区格局最清晰、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城址之一,对研究中国土司制度和土家族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。2006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2015年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;位于鹤峰县的容美土司遗址是鄂西最大的土司—容美土司留下的遗址群,2012年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,2019年入选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。

红色文化。恩施州是一个有着光荣革命历史的老苏区。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,董必武、贺龙、周逸群、关向应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恩施地区领导人民浴血奋战,先后创建了以恩施为中心的巴兴归革命根据地、湘鄂边革命根据地、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和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。红军三大主力之一的红二方面军在恩施孕育壮大。发生在恩施的“忠堡大捷”“板栗园伏击战”被《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》列为“重大战役战斗”。抗日战争时期,国民党省政府西迁恩施,恩施成为湖北的战时省会和全省的政治、军事、经济、文化中心,湖北省20多所中小学从武汉西迁至恩施,组建“湖北联中”。解放后,恩施全州8个县市均被湖北省人民政府认定为革命老区。

民族文化。恩施州是古代巴文化的发祥地和土家族文化的诞生地之一,民族文化积存丰富、底蕴深厚、特色鲜明。建筑艺术方面,有吊脚楼、风雨桥等民族建筑;歌舞艺术方面,有龙船调、黄四姐、五句子山歌、江河号子、灯歌、哭嫁歌等民族歌曲,有摆手舞、土家撒叶儿嗬(跳丧舞)、滚龙莲厢、八宝铜铃舞、耍耍、地龙灯等民族舞蹈。由利川灯歌《种瓜调》整理改编而成《龙船调》,传唱到全国乃至全世界,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全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;戏曲艺术方面,有南戏、傩戏、灯戏、柳子戏、堂戏等地方戏曲;民俗文化方面,有哭嫁、跳丧、社节、牛王节、女儿会等民俗事象;民间工艺方面,土家织锦“西兰卡普”、坝漆制作工艺等享誉海内外;饮食方面,恩施小吃名肴繁多,以土家腊肉、豆皮、合渣、油茶汤、鲊广椒、社饭、年肉等为代表。